金融界12月21日訊:“我們入住的時候,這里相當于荒山,我們看著這里恢復植被、修建綠道,越來越漂亮。”家住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黃龍山附近的張女士告訴長江商報記者,昔日滿目瘡痍的黃龍山,如今已成周邊居民休閑娛樂的郊野公園。2013年至今,武漢市累計投入約10億元,對75座破損山體進行生態修復,累計修復面積1.3萬畝,修復規模、效果及范圍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均居首位。
不僅是武漢市,全國各地近年來在生態保護修復方面不斷取得成效。在國新辦日前舉行的發布會上,財政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司負責人凡科軍透露,“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累計安排生態保護修復相關轉移支付資金8779億元,下一步財政部將健全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到生態保護修復的領域,努力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有力的財政保障。
“十三五”生態保護修復成果顯著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十三五”期間,全國自然保護地數量增加700多個,面積增加2500多萬公頃,總數量達到1.18萬個,約占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
全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實施了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為解決區域生態問題、提高區域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發揮了示范作用,為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綜合治理積累了實踐經驗。全國森林覆蓋率達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6%。
全國整治修復岸線1200公里、濱海濕地2.3萬公頃。開展長江流域、京津冀和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將治理修復礦點近9000個,面積約2.5萬公頃。完成防沙治沙1000多萬公頃、石漠化治理130萬公頃。
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劉東生表示,“十四五”基本的生態建設目標是力爭到2025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也就是在現有基礎上再增加14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也就是在現有基礎上增加1個百分點。濕地保護率達到55%,60%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生態修復探索市場化投入機制
凡科軍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主要支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等生態功能重要地區政府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支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支持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支持國家戰略涵蓋的京津冀周邊、汾渭平原、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重點地區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環境修復治理;加強防沙治沙,擴大退耕還林還草等。
除了中央財政的投入,財政部還積極推動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比如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按照市場化規則運作,首期募集資金885億,其中,中央財政出資100億,重點支持長江經濟帶地區開展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能源資源節約利用等綠色發展的領域。
以成功入選全國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湖北省長江三峽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為例,宜昌市除了用好中央獎補資金、積極爭取省級配套資金、加大本級財政投入外,在引入社會資本方面,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采取PPP、BOT、EPC等模式,發動和組織社會資本參與山水林田湖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深化與三峽集團等央企合作,打通項目落地“最后一公里”。
王宏表示,國家也正在探索生態修復市場化投入機制。出臺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通過賦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資源產權等政策,激勵社會主體投入礦山生態修復。在全國部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助力鄉村振興。正在制定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政策,進一步推進多元化投入機制。